發表文章

《5.4 Km Across the Sea: A Story of How the Kinmen Bridge Became Possible》short

圖片
 

5分鐘短版

圖片
  金門大橋建案在計畫前 20 年一直被唱衰「臺灣做不到」,每次選舉總被候選人當王牌打、空頭支票開得稀裡嘩啦!流標、剪綵、修改、完工日期一延再延,對當地來說早也不是新鮮事。居然, 2019 年 8 月,海底 101 根基樁不卑不吭建置完成,還宣告 2021 年就會通車,讓人跌破眼鏡 …… 。這局面,沒想到關鍵是靠一支本土工程團隊翻轉的,憑著一股不服輸、不認命的臺灣精神,撐了過來。 東丕營造,是臺灣本土老字號,在隧道、橋梁、道路施工領域中有豐富經驗,但承作金門大橋整個,卻歷盡滄桑,就像海上一葉孤舟,處境載浮載沉,孤立無援。除了要面對施工上的幾何與力學道理、大自然洋流與海床條件、要設法克服海下最艱鉅的花崗岩鑽鑿,還有後續的保養與維持 … 。中間還牽扯出產官之間的臍帶關係、與地方黑白兩道的種種是非、橫跨工程技術的突破與挑戰、甚至專業人才缺乏薪火相傳,整個興建過程充滿各種的荒謬、不合理,幾乎就是臺灣營造業的縮影。

影片宣傳 20"

圖片
  金門大橋,臺灣最長的跨海大橋,是舊金山金門大橋和澎湖跨海大橋的 2 倍長,橋面高出海平面 47 公尺;橋下最大跨徑達 200 公尺,足可通行高 39 公尺、重 5 千噸的大船。 金門大橋建置的起初,在眾人眼裡是個不可能的任務,絕大部分人認為臺灣人自己辦不到,以為要靠西方國家或對岸大陸的技術才可能完成。據說,臺灣在二、三十年前做完台中港、蘇澳港、高雄過港隧道和彰濱抽砂等等大型建設之後,就再沒碰過相關規模的海上工程。空窗了一大段時間沒有好好培養海事工程和管理的營建產業,讓擁有一身硬底子的營造公司所剩無幾,累積多年的土木工程人才是後繼無力。 金門大橋整個建造過程充滿了故事,東臺團隊從 2017 年 2 月開始記錄,一路拍到 2022 年 10 月完工通車,歷時 6 年。

金門大橋建置過程的鋼箱圍堰

圖片
  金門大橋挑戰臺灣橋梁工程界的四個第一:水中花崗岩的基樁、水中的鋼箱圍堰、深水區的跨海大橋、以及場鑄懸臂工法 + 斜張鋼纜脊背式橋梁。 花岡岩上面的基樁不但臺灣沒有人做過,海裡面基礎的「鋼箱圍堰」,採用鋼箱這個設計,也是國內第一次,沒有人提供相關經驗,要做很多計算,所以施工團隊要去試,大部分是邊做邊透過經驗的回饋一步步去完成。其中要克服最難的就是水,一個箱體,以最大的 23*29 米來說,體積大、浮力大,然後深槽區的浪衝擊力相對大。 中間還有 20 幾根套管,要放下去到定位,還要封水,這是最困難的,關鍵在於它的變形、水的部分、還有排浪效應。